TLDR; 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其实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需要决策的问题,并作出我们自己认为最佳的决定。但是往往事情会事与愿违,那么我们就需要反思为什么自己当时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我们当时在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听信了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没有做详尽的调查,是不是对形势判断错误,等等这些原因共同造就了我们作出了“错误”的决定。让我们失去判断力的原因都有哪些?
为什么需要判断力
“判断力”是指我们在需要作出选择或者作出决定的时候所依赖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人而异,而且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非常之大。我们需要自己有很强的判断力来帮助我们对重要的事情作出决策。
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决策有很多种,有重要的比如买房子,也有不重要的比如中午吃什么,对于不同的事情需要的判断力又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会三思而后行,需要在作出决策之前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对事情进行判断,最终作出我们自己认为最佳的决策。那么此时你的判断力就尤为重要。
对于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很快地利用自己的喜好或者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那么此时的判断力的大小的影响就不重要了。
我们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我们需要作出的决定千千万,而且多样性很强,那么是不是我们在这里讨论这种变量很多又很复杂的事情就没有意义了呢?其实不是的,尽管事情很复杂很多样,我们仍然可以整理出一些共同点。
首先我们通过买房这件事情来梳理一下作出决策的过程:
小明准备结婚了,所以想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他想每天上下班回家都很方便,所以他先选择了距离自己公司比较近的几个楼盘进行考察,横向对比了几个不同楼盘之间的价格和周边生活设施交通环境等因素,摸了摸自己兜里的钱,最后选择了一个85平米的价格适中的顶楼住宅。
小明从开始决定要买房到买到房的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
- 分析自己的需求 (房子距离公司近)
- 收集备选项信息 (考察不同楼盘之间的情况)
- 分析自己的能力 (摸了摸自己有多少钱)
- 作出决定 (买到房子)
当然小明是来自于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是土豪随意 ^_^
从这个例子可以提炼出我们作出判断之前所需要依赖的几个维度:
- 需求
- 信息支撑
- 判断力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决定到底是什么,决定一定会满足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需求的。那么就会需要任何能影响或者支撑这一决定的信息,最后通过个人的判断力来作出最终的决定。
我认为任何理智的决定都必须经过以上这三个维度的认真思考才能作出。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失去判断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没有判断力的,或者是很弱小的判断力。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失去判断力是件很怕的事情。我们来分析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失去判断力这个伙伴。
从需求方面来讲,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需求或者目标完全搞错了,那么是否就会失去判断力?
比如老师在远程直播教学时想叫学生的妈妈过来,于是就给学生说:“叫妈妈”,学生犹豫了一会就叫了老师一声:“妈妈”。:)
这就是学生把老师的需求完全弄错了的结果。当我们没有完全弄明白需求是什么的时候就作出了决定,那么这样的决定一定是不合适的。
从支撑信息方面来讲,
如果我们收集的支撑信息是假的或者是片面的情况下,那么这样的根据虚假的信息来作出的判断是否就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在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如此严峻的疫情下,有人说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肺炎,人们又都相信了这个信息,于是就蜂拥而至地去药店抢药。导致人员聚集,而且有的人因此被传染上了肺炎。
大家听信了谣言或者是有缺失的信息之后作出了排队去买药的决定,那么这些人的判断力就是没有了的。
从判断力方面来讲,
既然我们在列举什么情况下会失去判断力,那为什么还会从判断力这个方面来探讨呢?其实这里我想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剖析一些“判断力”这个能力是怎么来的,这个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来决定的。
有些人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富足,要啥家长就给啥,那么这个人长大了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可能做出很多冲动的决定,甚至不考虑后果。
有些人从小就没有过的很富裕,但是家长会很耐心地指导和引导,那么这个人长大了以后就有很大可能会很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定。
一个人“判断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思维定式,既然是定式就很难去改变甚至无法改变,是深深记录在一个人的大脑里的。
所以说当我们遇到一些看不惯的事情,看到了别人的一些“缺点”,总想着可以通过培训、指导、训斥等方式去纠正它,往往得到的结果是无效的。